Home

返回主页

 

Pictures

照片

 

Stories, Memories and Opinions                     

故事、回忆与思考

 

Contact Us

跟我们联系

 

 

话说这北京城,最开始是从永定河旁边的驿站发展起来的。因为永定河夏天经常泛滥,最后在后来的卢沟桥附近的渡口东北选了城址。现在的西客站东边莲花湖畔原来有个土山包,古名为蓟丘,就在老城的西北角外边。因为北京老城又称为幽州,蓟丘又称为幽州台。陈子昂的“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即成于此地。可惜七十年代这个土丘被平。

金朝的时候,北京叫中都,已经很有样子了。里面的宫城,也是富丽堂皇。对金中都来讲,最重要的路便是向北的路。出中都的通玄门,直着向北,通过现在的三环西路,走苏州街,一天的路正好到海淀过夜。这就是海淀镇的由来。从海淀再向北,就可以分路去口外或者山海关。后来蒙古人进击中原,第一件事便是平了中都(1215年)。当时的观念是要把前朝的都城全部毁掉才能免去后患。我手里六十年代的空中照片还看得出中都西墙的遗迹。可惜到了今天与中都有关的几乎一切都已荡然无存。忽必烈住在北海的琼华岛上想了三年,决定以此为中心,建设元大都,才有了现在的北京。

这个大都城,有水有山(琼华岛),什么都好,只缺一项:漕粮只能云到通州,进不了城。所谓“漕粮”,就是通过贯穿南北的大运河南粮北运的粮食。通州以下好说,有潮白河一路向南。问题就是通州到大都的一段。从通州到北京,现在看不远。我每次去北京都要去通州看一个博物馆,从城里也就是四十分钟的地铁。可那个时候以骡马向都城运粮可不是小事。史书记载通州到大都的路上处处可见累死的牲口。于是,包括郭守敬在内的大都设计者便考虑把大都城内的水系与通州连在一起,以使漕粮进京。

原来中都东北(现在的北京城里)的三海的水是哪儿来的呢?只是从紫竹院里面的小湖里面慢慢淌出来的。那个原来小湖并没有河流注入,只是海淀地区低洼地区渗出来的地下水。这水的出口便是高粱河,也叫梁河,在动物园的后面。现在的西直门车站西北有一座桥,叫高粱桥,历史长了去了,下回你可以去看看。这高粱桥原来很窄,前几年给扩成水泥桥了,只是还剩几个桥栏杆。在紫竹院西北十几里海淀西边有个大水泡子叫翁山泊,就是后来的颐和园。原来并不大,汇集玉泉山下来的水,之后并没有向南,而是一直向东汇潮白河。金朝的后时期,大约在1205年前后,向东的的水道被封死,挖开瓮山泊南面的土丘,修了北京西郊的长河。就着这个地势,郭守敬想了个办法。他从昌平那边当时的一处相对大一点的叫白浮泉的水源地,把燕山水汇拢,修了长渠一直到翁山泊,从现在颐和园的西宫门附近注入昆明湖。这样一来,燕山的水一路下到高粱河,再灌入北京的护城河并通过太平湖进入三海。这太平湖就是老舍自尽之处。七十年代修二环地铁,淘出来的土没地方消化,于是填了太平湖,并且将这个地方建成了地铁总站。明末清初,白浮泉渐渐消失。颐和园供水又恢复成为玉泉山泉。到了四九年以后,颐和园以及北京的地表供水才又转向北方,利用郭守敬原来的渠,从密云水库一路引过来。

这样一来,大都城就有完整的供水体系了。于是,便从后海银锭桥东南边开了出口,向东南从当时的东皇城墙外一直向南出城,再向东到通州。这样一来,元朝的时候,江南的漕粮可以一路直接进入后海供应都城。据说,现在的后海一带当时也是极其热闹,水面上挤满了船,岸边便是交易市场。下回要是你再有功夫去后海,可以顺便走一点路到地安门外大街,上面应该还有一座后门桥的遗址。桥下便是漕粮进京的故道。

要是你有空去西三环内万寿寺那边遛弯,路边的那条河就是郭守敬开凿的北水南调的最后一段。如果从1205年算起,有八百多年了。

后来明朝又有些新的故事,没空唠叨了。清朝北京建设主要是西郊的园子,城里没啥亮点,不说也罢。

从中都开始,作为都城,到今天为止全加起来北京这个地盘外族统治的时间比汉族人统治的时间还要长几百年。从设计到使用实际上是个口外北方民族的都城。

五十年前北京西郊长河前后: